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23日报道 9月23日,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上,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表示,电动智能网联汽车对市场的贡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已开始显现。一方面,从全球看,全面电动智能网联化呈现出落地生根的趋势。另一方面,从国内看,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规模迅速壮大。
从应用端看,里程焦虑仍然是妨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一味追求续航里程超常化,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里程焦虑问题,而且有可能会带来单位里程能耗高、单车资源耗费大的问题。我们认为,有效的缓解里程焦虑的措施是建立起密度高、模式全的充换电网络,不断提升补能效率,才能真正让消费者买得踏实、用得踏实。”
从产品端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哑铃型的结构依旧,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瓶颈亟待突破。在乘用车领域,1-8月,25万元以上价格的新能源产品占比是24%,10万块钱以下的新能源产品占比27%,市场仍然呈现哑铃型的分布。随着EV、PHEV、HEV、EREV的多种技术路线成熟,新能源汽车结构有望进一步平衡。
在商用车领域,1-8月,国内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销售同比增长超过160%,以奖代补政策初步起效,但有的地区在国家法规政策之外加戏加码,对企业进一步拓展国内大施展、扩大应用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从上游应用端看,动力电池、原材料、芯片、操作系统、燃料电池、光电材料等依然制约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其中,在一年左右的时间,碳酸锂价格暴涨10倍,整车厂等价值链中下游企业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同时缺芯少魂仍然困扰中国汽车企业在智能网联化的向上突破,特别是在晶圆加工、制程等车规级芯片制造环节上,以及自主可控开源开放的操作系统上,“我们仍然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我们在新赛道上走不快、也走不远。”
此外,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和碳纸等关键材料仍然大量采用进口材料,不利于燃料电池汽车的降成本和产业化推广,也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了推动电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上汽认为,第一,要推动充换电等基础设施标准的不断完善,“希望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尽早明确车电分离的管理细则和快充快换等技术标准,在确保安全、鼓励提速的同时,避免不同规格的补能设施的重复建设,以及充换电接口的互不兼容等问题,为用户补能提供更多的便利。”
第二,要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针对性指引。“站在电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新阶段,瞄准哑铃型的市场结构,更加精准的推出相关的产业政策,通过更加有力有效的顶层设计,指引我国电动智能网联汽车更加均衡的发展。”
第三,要统筹协调上游关键短缺资源的更好利用。如通过对锂、钴等重要资源的宏观调控,释放到更多的锂资源进入到车用领域,以缓解当前资源紧张、价格飞涨等问题。
在产品布局上,上汽推出了四大战略创新项目助力上汽自主品牌向上发展。其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智己汽车的首款产品L7,于今年6月18日正式批量交付,截止上月底已累计实现交付2058辆名;
融合高级智驾方案、数字智能座舱、车电分离等飞凡汽车旗舰车型R7也将于本月27日正式上市,并于10月下旬开启首批交付;
基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RoboTaix的产品聚焦“新城”场景,已在上海安亭和苏州高铁新城实现上路运营,并计划在年内完成在上海临港新城和深圳前海的运营工作;整合自动驾驶全产业链的智能重卡和智能转运产品,面向港口、码头、矿机作业、园区运营、干线物流等场景,通过持续减员化的手段,最后实现真无人化驾驶;
此外,上汽荣威、名爵、大通等自主品牌,正结合不同价位段用户的痛点和需求,陆续推出EV、PHEV、HEV、EREV等产品,提高新能源车销量占比。
技术研发上,上汽集团推出七大技术底座,成立了上汽创新研发总院,以整车集成开发为牵引,分发挥规模效应。通过技术和产品的闭环,加快完善电动汽车、网联汽车产业链及创新链。
今年,上汽通过集成内外部产业资源打造了七大底座,包括覆盖纯电、混动、燃料电池三条技术力量的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涵盖动力总成、动力电池、电驱系统和软件架构的四大关键系统底座。通过整合资源,共享平台和推出新品,加快推动上汽电动智能网联技术持续的产业化、产品化。
在创新合作模式上,电动化方面,与清陶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聚焦千公里以上长续航固态电池量产应用,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竞争力;与青山实业战略合作,完善在新能源上游材料的布局;与中石化、中石油、宁德时代合作,开展车电分离的换电业务。在智能网联化方面,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开展合作,联合发起设立数十亿规模的国产汽车芯片专项基金,建立汽车芯片的工程中心,共同推动车规级的中国芯加速落地;与地平线共同打造车规级高性能的中国芯和智能驾驶计算平台;与OPPO联合打造生态域,将手机与汽车车机融合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