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这个题就证明出题人功力不够,题目的逻辑就很混乱,读文章的时候一头雾水,上海作文题令人失望。
上海一位特级教师李强是这样评论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的。
上海的高考作文真的如此不堪入目吗?原作者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1
题目其实出的较为清晰,在题目中,出题人列举了专转传这三个字所代表的内容。
专指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文章,例如论文。学术性很强,对于普通人或是论文学科以外的人来说有点难以理解。
转指的是如今在媒体上转发量较高的那些普及性很强的文章。
传指的是能流传百世,例如滕王阁序那般的文章,或者是那些具有很强学识性的人写出来的书籍或是著作。
题目中指出了转到转之间的一些转化。并因此提问,转和传之间是否有变化关系?
单就这道题而言,其实答案并不唯一,无论两者之间是否有转化关系,都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说理。
也就是说学生肯定两者之间的关系算是正确否定之间的关系也算是正确,只要给出足够的理由即可。
就是一普通的议论文。
2
这道题本身是出题人引用了一位中文系教授的文章演化出来的题目。
上海的一位特级教师李强认为今年的题目实在是太差了,他觉得出题者在偷换概念,还说出题人的逻辑很混乱。
这位老师以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来对出题人给出的这三个字重新进行定义,并认为这道题出得不够格。
在这位特级教师的眼里,这道题是入不得他的眼的,但仔细想想,无论是这位特级老师还是学生,在这道题面前都是回答问题的人。
1万个眼中有1万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文本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人的阅历不同,眼界不同,接触到的事物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这位老师见多识广,对于这三个字的见解与三个字能定义到的范围自然是会广一些。
范围越广,这三个字之间能够建立的逻辑关系就更弱一点,再加上出题人只是将这位中文系教授给出来的三个字进行了较为普遍的定义,在这位特级老师眼里,自然是不够宽泛。
但对于学生能接触到的内容来说,这三个字所代表的三个含义范围就已经足够广阔了。
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的转,能够接触到的传和转,范围比较小,指向性也比较强,孩子们得出是否有关联的答案也比较容易,单就作为高考题目而言,题目中的话并没有自相矛盾,也没有逻辑冲突,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硬要把这道题目上升到文学或是作品以上的概念,就多少有点儿太过了,毕竟是高考作文,让作文具有学术性,或者说让高考作文具备针砭时弊的功能,多少是有点苛刻。
让一个较为有能力的文字从业者在800字之内,把这么复杂的概念与内容叙述出来,尚且都有很高的难度,更何况是个小孩子。
所以说这位特级教师大抵是有点儿要求过高,想的太过深刻,反而让这道题看上去越来越难。
单单只是把这道题作为引子,写上800字作文,当成谈论传统文化与自媒体宣传内容以及传世著作之间的关系的媒介,没有什么不妥。
3
出题人是什么想法暂且未知,但被引用文章的中文系教授,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被引用的这位教授还曾经因为女儿高考作文偏题失眠。
在教授女儿高三的时候,教授曾为女儿指导过作文。但是教授指导过的作文却被语文教师痛批拿不到分。
以至于因为这点事儿到了高考的时候,这爷俩还战战兢兢,结果反而好笑,这文章还真就没什么问题,教授女儿的语文考得也还不错。
倒也真应了那句话各花入各眼。
可能正是因为这点经历,启发了这位中文系的教授,教授就在公众号上发布文章,他认为古人说的文章九命,这个观点太过于悲哀,自己提出来了另类的观点来进行正向解释。
本来就是因为高考语文作文引起的一些观点不同才写出来的文章,被出题人引用走成为了后续的高考题目,这何尝不是一种转。
此时教授提出来的转传专三个概念在高考作文题目中形成了轮转。
或许在有些人眼里,这文章不行,这不可以,这不能够,在有些人眼里就是可以的,被允许的还不错的。
所以说还是那句话,各花入各眼,1万个人眼中有1万个哈姆莱特。
眼界的不同导致认知偏差,如果觉得某个问题或是某个论点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可以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进行批驳并给出理由,有理有据即可。
就像是高考作文,如果这位特级教师和原作者以及出题人的意识相左相悖,大可以借用这个题目,自己去写一篇文章,来否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给出理论和依据。
如果认可转传专之间的关系,也给出理由,能自说自圆就好。
原作者更为有趣,在考生出来评论前,他就认为自己有可能会被骂,等到大家真的来骂作文题的时候,他反倒觉得,骂起来也好,骂起来之后,就会有更多人来关注作文相关的问题,大家都说某个东西好的时候不见得有人关注,但是一旦骂起来就有人愿意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