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行业,早已日薄西山,掀不起一点水花。
但还是有人想往里闯。
Sir说的当然不是写公号码字
而是粤语填词。
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粤语歌红遍东南亚的时候,大量的填词人也因此名扬四海,比如黄霑,比如潘源良,比如林振强,比如黄伟文……
写词写火了,人们甚至会找他们拍电影(黄霑的《天堂》、潘源良的《恋爱季节》)。
但如今。
除了粤语地区,愿意听粤语歌的都没有多少人了。
遑论填词人红不红呢。
可是。
前些时候,却有人不惜拿出几年来赚取的全部身家,和制片人共同凑了250万港币,拍了部注定不会大火的关于填词人的电影。
是逆流而上?还是怀念往昔?
都不是。
它说的,其实是我们共同的职业困惑。
《金都》导演黄绮琳新作——
填词L
01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死不承认”的经历——
当你在一个行业打拼多年,却毫无起色,甚至还会犯那种新手般的低级错误时。
遇到了前辈的扎心发问:
那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努力了这么多年
可还是没有成功
会不会是你不适合?
你会怎么答?
辩解?
沉默?
罗颖诗(钟雪莹饰)的回答是:
我没努力
但真的是“没努力”吗?
你看罗颖诗的动作,先是避开了前辈的眼光,然后收缩起自己的身体,以一种防御的姿态终结了这场对话。
这仿佛是让自己树立起一道屏障,打死不认。
所以真相是——
在信心崩塌的时候,我们宁愿“承认”自己懒,也不愿坦白自己的无用。
用以保护那残存的自尊。
罗颖诗当然不是“没努力”,相比于同龄人,她甚至是努力过了头。
她在上学的时候就梦想做填词人。
不管有没时间,她只要一有机会都会去“改歌”,就像学校敬师会上,她还改编《无间道》为《无曳到》,准备上台表演。
可是呢?
因为前面的表演超时,她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不要紧。
一次小小的敬师会打击不了她的热情,那时的香港流行音乐还处于黄金时代,填词人总有施展才华的地方。
于是她将《无曳到》的歌词发到了论坛上,希望得到认可。
可得到的是0回复。
我那首歌没人看
她没气馁,于是她拉上朋友一起参加创作比赛,并创作了《家常便饭》。
可不出所料地,还是落选了。
还不死心?
当然不。
她继续报名参加填词班,并在网站上把所有的唱片公司邮箱抄了下来,一封一封地寄出了毛遂自荐的邮件。
可结果呢?
非但128个邮箱里,有83个是无效邮箱。
偶尔收到回复,也是短短的七个字:
谢谢,暂时不需要
发现了吗?其实和大多数的我们一样,罗颖诗对一个行业的热爱完全是本能的兴趣驱使。
我们迷恋音乐,于是想当歌手。
我们喜爱文学,于是想当作家。
或许在学校时,在那个简单的小圈子里,我们凭借高于同龄人的积累,会脱颖而出。
于是很有信心地横冲直撞。
可到了现实社会,总是会发现,原来自己不过如此。
怎么办?
Sir想,大部分人走到这里,差不多也该放弃了。
可罗颖诗,却付出了更多——
因为填词,她时常把男友晾在一边,一直到图书馆快闭馆才想起安抚。
因为填词,她没有找高薪工作,而是拿低薪去干没人愿意做的唱片执行助理。
因为填词,她会飞去台湾,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笨拙地推销着自己。
哪怕是失恋住院了,第一个想法也是借好友的笔记本,把现在的感受写下来。
所以。
当一个人如此倾尽所有,且比任何人都努力地奋斗了六年,结果依旧一事无成,甚至还被前辈质疑时,换做是你,你是什么反应?
或许Sir也会如罗颖诗一般,假装毫不在意地说出那句“我没努力”。
在人前强笑。
而人后,只有在那辆回去的公交车上,才敢让泪水得到释放。
02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填词、评论、编剧这些门类),可能只有一个原因——
我们小瞧了行业,也高看了自己。
没错,这些和文字相关的行业准入门槛很低,以至饱受诟病良莠不齐。
这使得很多人以为,只要会写字就行。
可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
就拿粤语歌填词人来说,它也需要掌握一系列专业的知识。
比如啱音。
什么是“啱音”?
“啱”在粤语里是合适、刚好的意思。
在填词里,普通话解释更贴近于“协音”的意思。
“协音”字面上的意思是歌词和旋律互相协调,更专业的说法是,旋律的音高走向和歌词的音高走向基本一致。
△ 图源:b站up主@知秋粤弹
通俗来说就是使一句歌词唱起来和这句话用粤语读起来的时候听起来比较接近,达到一种符合韵律的美感。
这样的效果就会让人即使只听歌不看词,也能听清每个音是哪个字眼什么意思。
但这就很靠听粤语歌的习惯才能分辨到底“啱不啱音”。
不像汉语只有四个声调,粤语有六个声调,每个粤语声调的调值决定了它音调的高低。
但其实就算会说粤语的人,也很难分辨每个字属于什么音调,常常要借助粤语词典才能查出来。
因此想要让每句歌词都啱音,初学者要通过查粤语词典找到相应的字贴近旋律,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怎么办?
片中提到了一个工具——
黄志华的“0243”填词法。
这当中,0、2、4、3是粤语字音音高的代号,0是低音区,2是中音区,4是中高音区,3是高音区。
初学者就能先用四个数字替代歌词来匹配旋律,等匹配完之后凭借音感再找相对应音高的粤语字词填进去。
掌握了新方法之后,罗颖诗看街上的招牌、菜单,甚至父母的训话都能变成0243组成的粤语。
可是,掌握了填词的专业方法就能成功吗?
不不不。
填词除了技术之外,还需要天分。
怎么说?
Sir说的当然不是听觉的灵敏。
而是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写一首词,首先是个自我解剖的过程,它需要你“坦白从宽”,需要你将自己完全暴露出来。
比如影片里罗颖诗有两首歌受到了重视。
但你细看。
这其中,有一首是在她失恋的时候,解剖内心写出来的,另一首则是在她放弃填词的时候,灰心失望的时候写出来的。
可以说。
如果没有真实的感情触动,那么写出来的也只能是废纸一堆。
同时,写词也需要你关注现实。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你连对身边活生生的人都不关心,又如何能写出打动陌生人的歌词呢?
还是罗颖诗的例子。
虽然说她为了梦想努力,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地,可同时,她也把自己身边的人都忘了。
如此创作,又怎么能成功呢?
你根本没有同理心,你的歌词是写不好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在思考与表达方面能力平平,那么他所写出来的东西,也必然会普普通通。
可这个行业啊。
即便你诟病那些歌词毫无价值,但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选出来的。
就像导演黄绮琳曾经写过的一本书——
《我很想成为文盲填词人》。
哪怕是“文盲”,也是经过优胜劣汰,不少人为之奋斗却最终失之交臂的结果。
所以啊。
别小瞧了专业,也别太高看了自己。
否则等待我们的,只有失败。
03
到这里就很明晰了,《填词L》就和片名一样(L其实是撚的代替,一句粗口,“填词撚”就是“填词人”的自嘲),所拍的其实是一群失败者之歌。
比如教她填词的鲁sir。
一个细节是他讲课的背景后面放了不同时间的钟表,这其实也是意指他花了很多时间在填词上,但依然没有任何建树。
以至于经常需要靠指出别人的错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或者罗颖诗的哥哥。
一开始也在学填词,后来去做了工程师,放弃了所有的爱好。
而在搬家时,他会毫不犹豫带上自己喜爱的篮球,倔强地证明自己并没有真正的认输。
这些故事所思考的,就是如果我注定会成为失败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自处的问题。
这是一种相当扎心的自我怀疑。
可需要怀疑吗?
电影里说,其实不需要。
你的失败过去。
有时候,也是一种累积。
举例来说。
电影里罗颖诗最终还是放弃了填词人的追梦之旅,她找了一家共享汽车公司,打算开启平平碌碌的一生。
可面试时,公司忽然说要作一首宣传曲。
于是罗颖诗靠着以往的积累,终于挑起了重担,她写了首广告歌,而自己,也如愿以偿成为了“首席填词人”。
而现实中同样如此。
导演黄绮琳,在做导演之前,她其实也做过六年的填词人。
一路受挫,于是只有转行。
远离梦想了吗?
没有。
拍《金都》时,她给邓丽欣写了同名主题曲,结果提名当年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而拍《填词L》时,Sir最被触动的一幕是结尾出字幕时,原创歌曲一栏,十首歌的作词,均是黄绮琳。
她也因此获得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
所以你看。
你的所有失败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会在你人生的某一个中点,出人意料地等着你。
可问题是。
即便我们的努力换不来世俗意义上的价值,那么它就是浪费吗?
当然不。
Sir不想说“存在即合理”的陈词滥调,可你是否又曾想过,当我们在任何电影、小说、事件里寻找“意义”这个词的时候,是否同时也忽略了“过程”本身?
就像我们一直活在当下。
但眼睛永远看着远方,而对脚下路视若无睹。
可你要知道。
你曾经的迷茫,曾经的灰头土脸,和曾经的荣耀,曾经的意气风发一样,都已经成为了你最值得铭记的经历。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活好当下,而非得去寻找什么价值什么意义呢?
甚至于我们可以继续追问。
当我们在努力追求性价比的时候,消失的会不会就不只是那些无用的努力,还有为梦想孤注一掷的勇气?
于是影片结尾。
当罗颖诗终于在超市里听到了自己的歌时,她内心翻江倒海,回想着往日努力的种种画面,但表情上,却毫无波澜。
因为她知道,那些梦想并不会因为一首歌而死灰复燃。
过去的永远都过去了。
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她也意识到了——
不管是成功或失败。
每一段过往。
都是我们成为现在自己的,最珍贵的注脚。